久石讓 著,何啟宏 譯,《感動,如此創造: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夢》



久石讓 著,何啟宏 譯,《感動,如此創造: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夢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0505出版

久石讓精采語錄:
──
所謂的一流,即每一次都能夠發揮高水準的能力。
──
作曲家如同馬拉松選手一樣,若要跑完長距離的賽程,就不能亂了步調。
──
「關於創作這件事,重點在於感性。」
──
身為一名創作者,抱持的態度是能不斷提出新構想,並且靠自己進行創作。
──
作曲需要的是符合邏輯的思考,以及乍然閃現的靈感。
── 符合邏輯的思考,依據腦中所累積的知識、經驗等等。曾經學過什麼、體驗過什麼,才能逐漸構成創作的血肉,這些都存在於邏輯思考的 根本之中。
──誕生而出的作品要勝過人腦思考出的「好」,就是這麼一回事。如果順利掌握住那道閃現的靈感,做出來的曲子必定會成功。




內容簡介

  中文世界第一本,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自傳式語錄!

  這是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紙上音樂札記!

  這也是久石讓與所有創意人分享他的音樂夢之書,完整地集結了作曲家的生活智慧與創意美學實踐,字字珠璣,是創意者的絕對首選 !只有像久石讓有如此豐富多元的音樂創作經驗,才能把話說得如此簡短而精準,一針見血。不管是想要深入了解久石讓音樂的樂迷,或 從事藝術創作工作的創意者,或者是想要進一步在生活和工作上發揮創意的一般讀者,久石讓的《感動如此創造: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 讓的音樂夢》肯定會帶來很大啟發。

  一提起北野武和宮崎駿的電影配樂,有誰不知道久石讓的動人音樂?就像《《那年夏天,寧靜的海》、《奏鳴曲》、《勇敢第一名》 、《花火》、《菊次郎的夏天》、《四海兄弟》、《玩偶》、《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紅豬》、《魔 法公主》、《神隱少女》、《霍爾的移動城堡》裡的音樂,觀眾永遠難忘那感動肺腑,深深烙印在內心的美妙音樂旋律。國際著名作曲家 久石讓一出手,他的電影配樂必定引起全球觀眾的囑目。

  是的,這就是久石讓的音樂魅力,他創作的音樂感動全世界。這種感動力甚至扣緊聽者的心弦,聞之無不激動流淚。電影完畢後,音 樂依然停留在觀眾的心坎上。因為我們不會忘記,這股震撼人心的強烈感動! 


  縱橫於中、日、韓、香港四地,久石讓不愧為「音樂大師第一人」!因此,久石讓的音樂作品,不禁讓人產生好奇,為何他能保持源 源不絕的創意?

  這本書,就是作曲家久石讓現身說法,第一次談論他身為作曲家與音樂創作的關係、如何捕捉創意,讓讀者通過文字更貼近他的想法 和理念,看看這位專業音樂大師如何從生活細節裡得到靈感,發揮創意,進一步在琴鍵和五線譜上,實踐他的「感性」。北野武的《那年 夏天,寧靜的海》、《奏鳴曲》、《勇敢第一名》、《花火》、《菊次郎的夏天》、《四海兄弟》、《玩偶》,宮崎駿的《風之谷》、《 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紅豬》、《魔法公主》、《神隱少女》、《霍爾的移動城堡》等電影每一首知名配樂誕生的 背景,也盡在本書呈現。  

  因為這種感動,既是創意,也是創造,來自於本身的信心。原來,感動可以如此創造!




作者簡介
久石讓
  1950126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日本國立音樂大學作曲科畢業。創作初期由現代音樂路線出發,1982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INFORMATION》,確立了自己不受音樂類型局限的獨特風格。
  久石讓曾五度榮獲日本影藝學院最佳電影原著音樂獎,堪稱日本電影配樂的第一人。1984 年,他為宮崎駿執導的動畫電影《風之谷》配樂,感動了無數心靈;之後相繼為多部賣座電影配樂,寫下許多膾炙人口、耳熟能詳,並且 讓人感動至深的歌曲。代表作品有宮崎駿的《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紅豬》、《魔法公主》、《神隱 少女》、《霍爾的移動城堡》等電影配樂,首首都讓人難以忘懷。他也曾為北野武導演的《那年夏天,寧靜的海》、《奏鳴曲》、《勇敢 第一名》、《花火》、《菊次郎的夏天》、《四海兄弟》、《玩偶》等多部賣座電影擔任過電影配樂,名符其實是日本電影配樂界首屈一 指的音樂大師。
  1998年久石讓應邀擔任長野身障奧運綜合演出的音樂總監,2001年親自擔綱執導的電影處女作《四重奏》上映。近年來的配樂作品多見於中、韓兩國電影。2005 年他以韓國最高票房紀錄電影《歡迎來到東莫村》一片獲得第四屆大韓民國電影大賞最佳音樂獎,成為首位榮獲該獎項的日本人。同年, 他也跨越國界,為香港導演劉鎮偉的電影《情癲大聖》配樂。
  2006年久石讓與香港著名導演許鞍華合作,為電影《姨媽的後現代生活》配樂,榮獲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2007年久石讓再度與韓國觀眾結緣,為韓國電視連續劇、由裴勇俊主演的《太王四神記》,擔任音樂監製。
  2008年台灣感動上映的日本電影《心動奇蹟》(改編自桑原真二、大野一興的暢銷小說《山古志村的瑪莉和3隻小狗》),依然由作曲家久石讓擔任配樂工作,以富有大量感情的音樂,點綴這部真人真事改編、一個關於堅強生命的動人故事。
  無疑的,今後久石讓仍會持續在世界音樂舞台上綻放耀眼的光芒。





目錄
序曲
第一章 正視自己的「感性」 
第二章 訓練直覺能力
第三章 影像與音樂共存
第四章 不可思議的音樂
第五章 日本人與創造力
第六章 掌握時代的潮流




序曲

我是一名職業作曲家,但不代表我可以天馬行空,作品必須符合電影作品的世界觀,以及導演的要求。如果導演表示「這首曲子完全不對」,即使我覺得再好也沒用,還是要重做。

但如果只是一味地配合導演的要求,作品就不會有趣。運用創造力工作的人不喜歡了無新意,因此我每件工作都全力以赴,動用每一分感 覺,將自己逼到極限。

無論感性或是創作,都難以用語言說明,但如果盡可能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做法、思考模式、觀點、更深層無意識下的感覺,不是可以更 清楚的呈現出這些部分嗎?

拓展音樂以外的世界也相當重要,透過各種工作,不斷與社會建立起聯繫。所以除了電影配樂外,我也彈奏鋼琴、擔任交響樂指揮、舉辦 音樂會、負責活動的音樂設計,甚至親自從事導演工作。

如果有一部電影要開拍,我會
1.先看分鏡腳本
2.導演討論
3.針對電影主題(世界觀;motif;主旨,構思要用哪種樂器、何種風格曲調
4.決定要在哪一幕配上何種樂曲、以及長度
5.與導演討論總共的樂曲數
6.創作樂曲
7.錄音、混音




第一章 正視自己的「感性」 

創作者的態度

藝術創作者:依循個人的價值觀、信念,追求自己滿意的作品,不在乎觀眾的理解與否。
社會專業人士: 大多數都這類。將個人定位為社會一份子,意識社會的供需情形,以商業角度考量。但如果接不到工作,或是能力未獲認同,就沒有任何 意義。

無論哪一個方向,想創作好作品的心情並無不同;差別是個人生命價值的認知。

所謂的創作工作

最重要的就是「不斷地創作」。
出色的專業人士,能持續不斷表現自己的專業能力,每一次都能發揮高水準。

不受情緒起伏影響

好樂曲的產生,不能依賴個人隨時變化的情緒。

心靈的基本建設起於規律的生活

要具備創意,又要持續完成許多工作,就要打造一個規律的生活,固定的步調,容易保持專注而不受情緒影響的工作環境。

作曲並非為了討人歡心

聽眾如何詮釋是聽眾的自由。
創作電影配樂,首要工作是創作出這部電影真正需要的作品。
創作不能脫離大眾,但也不能一味迎合大眾需求。

「久老師真是位中規中矩的人啊」

就如同電影畫面是由連貫的一幕一幕產生意義,音樂也是由音符的連貫而產生節奏、旋律,由於音樂創作需要具備邏輯性的結構,所以我的生活比較「中規中矩」。

感性的含意

雖然創作的重點在於感性、核心在於直覺,但是我在創作樂曲時,是靠著我過去的經驗、知識。所以作曲須要符合邏輯的思考,以及乍然 閃現的靈感。

直覺磨練得更為敏銳,依賴的也是過去的經驗;但直覺產生的當下,要屏除意識的活動。

原則上:百分之五的感性直覺,與百分之九十五的邏輯結構。

重要的第一印象

我非常重視接觸到工作腳本時,自己感受到的的一印象。我會在腳本背面作筆記,然後根據這個印象旋律,延伸思考必須作出何種作品。 實際創作時,最出浮現的印象,出乎意料的有用。
歌德:「感覺不會騙人,騙人的乃是判斷」

好的想法會在無意識中閃現?

相對於專注地從事創作,無意識地做著日常生活的行動時,好的想法反而更容易湧現。

超越人腦思考出的「好」

作品要超越人腦思考出來的好,必須掌握那道閃現的靈感。
創作包含各種要素,有感覺、也有理論,有庸俗、也有知性,有自己喜歡、也有自己討厭的部分,有自信與個人風格、反之也有弱點。所 謂創作,就是將擁有如此多面貌的自己完全動起來,同時又要剝除自己所意識到的東西。隨時將自己推往極限,極限的前方,會有充滿魅 力的嶄新事物正等著自己。

產生絕對信心的瞬間

創作的過程很痛苦,但如果忽然覺得視野好像開闊了,完全沒有問題了,也就是超越極限的時刻來臨了,這一刻也可以稱為完全認同的瞬 間。
然而創作過程中的困境,我認為製造一個創作的環境,不斷思考、不斷思考,漸漸將自己推到極限,才容易感受到靈感。
好的作品必須先感動自己。

掌握氣氛的瞬間

最佳的演奏,不是正確的演奏,而是憑著直覺與感覺,掌握演奏當下現場的氣氛。一場動人的音樂會,演出者與觀眾融為一體,觀眾因此 感受到樂曲深層的部分。
直覺得養成沒有方法,只有不斷磨練,把自己逼到極限。

下決定的關鍵

判斷標準是自己能不能夠說服自己。
如果有兩條路讓我選,我往往傾向選擇困難的那一條。
凡事皆如此。如果以半調子的心態作選擇,一但遇到嚴苛的考驗時,就容易令人感到挫敗,後悔當初不該選擇這條道路。不是走在一條由 衷認同的道路上,也就無法對自己所要背負的辛苦或失敗有所覺悟。




第二章 訓練直覺能力


擴展自我的關鍵:「量勝於質」

盡量吸收大量知識、盡量多接觸一些事物,再透過自己過濾,逐漸培養篩選的能力,就是磨練感性的最高真理。

意外的啟示

擴展包容力:多看多聽真的一點也沒錯,雖然有時可能很乏味,但這些都是累積。

鍛鍊感受能力

要從一般人沒有看見或是聽見的事物中,感受出能夠撩動心弦的事物。
例如:就算沒有天氣預報,依舊可以察覺出今天的天氣。

完美的樂譜呈現出動聽的音樂

交響樂曲的總譜,由上而下的排列依序是木管樂器、銅管樂器、打擊樂器、弦樂器,一看到樂譜,腦中自然就響起樂譜上的音樂。
各種樂器依序出現,隨著樂曲逐漸進入高潮,所有樂器同時演奏音色越來愈厚實。
交響樂的音色相當重要,必須在各種樂器的音色間取得平衡。
最棒的樂譜上面沒有任何多餘的音符。
閱讀不同作曲家的樂譜也是很好的學習,能獲得相當的啟發。

束縛住自我的「羞恥感」 

 劇《冬季戀歌》震撼了我。一開始我覺得不論劇情或是配樂,都非常灑狗血,讓我覺得:「哇!這麼丟臉的事情還敢做啊!」可是後來我 反省,創作者如果過於自命清高,創作的作品缺乏人性,很容易變得乏味,大概就無法做出真正能夠令人感到喜悅的作品吧。所以即使再 怎麼膚淺庸俗,如果觀眾要的是這種作品,最好是不懼一切做到完成為止。所謂羞恥感,正是自己要面對並超越的。

敢不敢將杯子說成花瓶

創作者在觀察某種事物時,是否能有與眾不同的想法與觀點?是否能夠不受既定概念的限制?想像力夠不夠豐富?這些都是創作的核心部 分。
能讓我們做出最後判斷的,就不受束縛的自由創意,以及直覺的力量。

另一個自我=第三者的思考

我盡力保持「另一個自我」,讓自己能夠客觀地監督。第三者的思考能夠從非主觀的角度冷靜判斷事物,就比較不會誤判人事物的本質。

第一印象絕對正確-我的「三明治理論」

對事物的第一印象不會錯,但不夠全面,就好像吃三明治,不能單獨以麵包或饀料來評斷三明治的味道。儘管如此,直覺 的第一印象還是很重要。但是即使第一印象不是很合意,也不能因此拒絕這份工作,任何事物都有優缺點,找出優點,做出決定,讓自己 不會感到後悔,這才要緊。

直覺的力量能招來幸運

我們生活在充滿各種資訊的環境,如果某事突然引起我的注意,並讓我產生興趣,代表這件事觸動了我的內心,我認為這種觸動就是所謂 的直覺。我很期待這種偶然的相遇。
如果說直覺的力量是一條名為創意的線,串起內在的經驗與靈感,那麼也是直覺的力量將帶來幸運的東西送到我們面前。所以讓直覺更敏 銳,就更容易收納、感受周遭的人事物。

伴隨直覺而來的關聯性

從直覺中誕生的想法,而想法又會與某個不知名的事物產生產生關聯,環環相扣,工作漸漸變得非常有趣。我想這就是直覺產生的連鎖反 應。
恐怖電影:利用不協調音的堆疊,容易營造恐怖的氣氛。

愚蠢會傳染,水準也會因此降低

自己所處的環境如果不完善,容易導致水準逐漸下滑,解決之道不是淘汰實力不足的人,而是提升這人的水準。方法是當下要求立即承認 錯誤,並重新調整好心情。振作團隊精神的方法,要靠自己的信念與魄力。

失敗的原因必定出在自己身上

所以要不斷檢視自己。
我在創作一張十首曲子的專輯時,不是將一首作完再做下一首,而是把一首的輪廓大致底定後就做下一首,先大致完成專輯收錄的全部樂 曲,再一一從頭檢視。
以讓人體會到整體均勻的風格。我將這項作業反覆進行。
擁有無現時間並不一定作出好作品。隨著經驗的累積,人會變得考慮很多,決策時間就會變慢,利用期限來決定何時果斷乾脆地放手,是 種方便的做法。

鍛鍊知性才能拓展人生寬度

大量累積經驗很重要,但有時也會讓人變得膽怯。所以經驗知識豐富不一定是好事,重要是如何檢討、反省並活用自己的經驗。
吃苦的經驗旁人並不感興趣,也沒必要炫耀辛苦。但如果要增廣人生寬度,就要鍛鍊自己的知性,並經歷真正的困苦試煉。




第三章 影像與音樂共存

寫實的拍攝手法

導演北野武:「通常不是有些地方一定得配上音樂嗎?把這些配樂通通拿掉。」
電影除了紀錄片以外,都是虛構的作品,虛構的世界中,往往出現過多的說明。
若要演員演得做作,不如什麼都不做只是站著。
北野導演的電影呈現出不畏沉默的堅強。

虛假之中的真實

戲內音樂intradiegetic music:合乎現實的自然音響,往往被視為音效。
戲外音樂extradiegetic music:為了帶起電影氣氛而用的音樂,現實自然中不存在。
電影配樂必須避免不自然,但也不能只是原封不動地仿效畫面,或淪為影像的附屬品。

黑澤明電影中的優質配樂

黑澤明《野良犬》(1949 )富有深度及內容的配樂:二次大戰後兩退伍軍人,一為警,一為匪,最後兩人在郊外扭打的高潮戲中,用的不是令人震撼的音效,而是 附近屋裡傳來某婦人彈奏庫勞的小奏鳴曲的鋼琴音樂。

誘發想像的音樂

一般的觀點:悲情戲配上感傷的音樂,開心的場景搭配明快的曲子。
對位法:利用印象迥異的音樂突顯狀況,例如:女主角想起命中注定無法廝守的那個人,如果用富有旋律的感傷音樂,感覺像是催促觀眾:「來吧!哭吧!」,不如用壓抑情感的冷漠音樂,更能呈現女主角在此場景中的深度與知性。

我認為影像與音樂最好適當保持對等的立場,讓配樂能夠進一步增添場景中的氣氛,彼此能夠相輔相成。此外,電影配樂不是用來表現自 己的創作,因此不允許過度的個人主張,應該與影像共存。

我認為如果觀眾走出電影院,只是感覺這部電影很有趣,並沒有得到一絲感動或是啟發,那也太可悲了。能活化觀眾腦細胞,能帶給觀眾 想像空間的電影配樂,才是我想要的東西。

電影配樂的創作流程

每次作曲工作都是自我極限的挑戰,如果有一部電影要開拍,我會
1.先看分鏡腳本
2.導演討(找出主題)
3.針對電影主題(世界觀;motif;主旨,構思要用哪種樂器、何種風格曲調
4.決定要在哪一(能呈現主題處)配上何種樂曲、以及長度
5.與導演討論總共的樂曲數
6.創作樂曲
7.錄音、混音

從整體協調的角度規劃架構

配樂並不是什麼樣的場景就配上特定感覺的音樂,如果想要開展影像世界的寬度與深度時,就得規劃如何運用配樂建構出何種世界觀。
基本上,構成配樂核心部分仍舊是整部電影的主題,而配樂的世界觀則決定在音調與旋律。
電影的主題曲可能不只一首,而且也還要有幾首副主題曲共同組成,彷彿在創作交響詩一般。
隨著編曲和樂器的使用,也能讓同樣的旋律表現各式各樣的風貌。

由一首主題曲連貫全片的電影:《霍爾的移動城堡》

兩個小時就以一首主題曲連貫,是相當大的冒險。做曲時,可以讓主題曲聽起來悲傷,也可以聽起來喜悅,然後再將主題曲做出各種變奏 ,但變奏的曲子最好不要超過整體配樂的三分之一。所以《霍爾的移動城堡》的配樂是宮崎駿給我的極大挑戰。

配樂依據的是主題或人物

依據人物:只要某角色出現就搭配某主題曲,常出現在好萊塢的電影配樂,要注意對電影本身過度說明,與限制了觀眾的想像空間。
依據主題:我還是希望將焦點放在全片的主題。假如導演想傳達的主題是「人生無常」,則主題曲就要能呈現這份「無常感」,然後再以能感受到主題的場景為中心,將主題曲的音樂變化搭配。

世界觀決定在開始的五分鐘

掌握最初瞬間是重點所在,開場五分鐘配樂的編排方式,決定了整部電影的配樂。

藉由通力合作開展個人的可能性

讀過劇本,決定接下配樂工作,這個時刻作曲家能夠自由舞動想像翅膀,感覺最棒,隨著工作的進行,逐漸受到現實客觀的各種限制,會 讓人的情緒從最初的興奮一路往下跌落。
但這時要自我調整,因為與他人共事能夠培養柔軟性,以及接納事物的彈性,看見自己未曾想過的方向,可以開展另一個全新的世界。

身為一名專業人士的自負

導演是電影工作的領袖,但不能只是一味聽從導演的想法。身為一位音樂家,我所創作的音樂會是導演全力想拍攝的電影,但同時又能令 導演感到新鮮,讓導演愈見超越自己的想像,品嘗未曾有過的感動。

導演的生理節奏

每個導演有自己的生理節奏,這節奏在電影中呈現的程度令人吃驚,像是要求演員走路的速度,或是說話速度與間隔的編排方式,能掌握 這個節奏,影像與音樂就能協調。掌握的關鍵靠親身經驗與直覺,與導演相處的經驗以及閱讀他過去的作品,而不是靠理解。
但我認為終究應該注重的是作品本身,而非導演的性格。

電影的節奏能反映出國家的風格?

看過劇本大約就可以推估電影的長度。
韓國與日本電影的節奏相似
香港電影節奏明快
中國電影節奏較慢

作品的「人格」

做為一個作曲家,我希望觀眾能將焦點放在作品的風格上,而非從作品推論作曲家個人的人格。

由音樂家觀點指導拍攝的《四重奏》  

作者主導的以音樂為主軸的純音樂電影 -- 減少戲劇性與演員的動作。要求演員必須學習該樂器,而手部的特寫鏡頭還是用替身。另外一項實驗性挑戰,是整部電影的音樂,全部以 戲內音樂連貫。

執導後的體認

導演多麼需要決策的魄力,而且也是耗費體力的工作,而且作品會呈線導演的內在世界。

電影原有的劇情

然而所謂電影還是要具備引人入迷的戲劇性,最好還是呈現出一些劇情所需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