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少年談電影 (曾昭旭)


本文收錄於 曾昭旭 <<在愛中成長>>,台北: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2.5初版三刷,頁202-243。


(書評)本書於其說是影評,不如說是作品的內涵分析;與其說是作品分析,不如說是藉電影作品為媒介來抒說生命與愛的微意。作者分 析的基礎,一在於對現實人生的敏銳觸感,二在於對生命內層的深刻反省,三在於對文學哲學的長期素養。


壹、藝術品與消遣品--談電影的兩種類別
電影集文學、戲劇、美術、音樂、舞蹈、攝影於一身,外加種種現代化科技、特技、企業管理、行銷,更結合古老的個人魅力、統御藝術 ,成為當代最風靡的傳播媒體。

藝術、消遣及其他
電影分三類:
1.藝術品:為藝術創作的目的而使用
2.消遣品:為休閒娛樂消遣目的而使用 (娛樂品)
3.其他:以電影為工具,例如:政令宣導為宣傳品、實況紀錄為記錄片、教學使用為視聽教材。
形而上可分三類,形而下則為各種電影製作技術。
(Santayana:美感)

看電影就是目的
本文討論藝術品與消遣品。這兩類有共通性質,就是直接以 "電影" 為觀賞對象,電影不只是一種工具、一種媒介,它本身就是一個對象、一個目的:看電影時目的就是看電影,不是要藉由電影這種傳媒使 我們達成其他的知識學習、愉悅滿足。
(Lipps:情感移入)
(Kant: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看電影的動機和態度
電影是依看電影的動機與態度的不同,才分成藝術品與消遣品。
以藝術欣賞的態度去看藝術電影;以休閒消遣的態度去看消遣電影
(Hegel: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先問問自己的心情
如何調配自己的觀賞態度,是每個人自己的責任。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自覺)




貳、怎樣才是好的消遣品
心境煩悶、情緒低落、身心疲憊軟弱時,看消遣品有益身心健康。好的消遣品單純地訴諸感官之娛,例如瑰麗的景色、動聽的音樂、溫馨 的故事、緊湊的節奏、美艷的明星、俐落的動作、懸疑的氣氛、幽默的對話等,都是直接滿足了人的感官感受,觀賞時與觀賞後的愉悅舒 暢也是自然發生的。觀賞前的不好心情,會自然沖散。對於煩悶何以會發生的原因沒有探究,也不能防止煩悶的再發生。
不良的消遣品,是直接想處理讓我們煩悶的因素,但其實這種刺激與快慰的處理只是幻想,現實的煩悶依舊存在,所以這種滿足是虛幻的 ,只會增強人的渴欲,而要求更多的刺激,引出更多的幻想。所以,所謂不良的消遣品,便是指那些為投合觀眾虛妄幻想需要的色情片、 暴力片、恐怖片。
消遣品是被動地感官刺激,只要接收訊號,感官就會起預期的反應。好的消遣品不需要引發人性的醜惡,便能給人真實暢快,例如利用一 些幽默趣味來博人一笑,一些緊張情節來助人忘憂,一些電影技巧來 取悅觀眾。



参、怎樣才是好的藝術品
所謂藝術品或藝術電影,就是指作者是抱持著藝術創作的目的去製作,或是觀眾抱著藝術欣賞的態度去觀賞的電影。通常製作時愈有藝術 自覺的作品,我們欣賞起來也愈可能獲得藝術性的滿足。
滿足我們的心靈
消遣性的作品滿足我們感官需要,我們由此得到的滿足只是消極性的緊張的解除。
藝術性的作品滿足我們的心靈上求真善美的願望,就是心靈要求其自主或自由地自我實踐。由自我實現所獲得的滿足才是真實長久,足以 讓人歡喜讚嘆。
把自我誠懇地放進去
藝術性滿足必須觀賞者付出一點努力,必須先證明真的願意要,然後才能擁有,這就叫 "自主、自由",這就是藝術性的第一要義,也就是 "真誠" --真真實實的自我。
所謂 "抱著藝術的目的去創作" 就是指製作電影時把自我誠誠懇懇地放進去,不耍花招、不裝神弄鬼、不抄襲、不欺騙,而真的是藉著製作電影來求其自我實現,也藉此 邀請觀眾來和作者做真誠的共鳴。
所謂 "抱著藝術的態度去欣賞" 就指觀眾在觀賞電影時也把自我誠誠懇懇地放進去,不隨便、不輕慢,認認真真,去領略作品中所呈現的美善。
作者與觀眾的真誠相感,便是藝術性滿足的第一要義。
直接感受到的精美
其次,藝術創作 之有別於科學、哲學、道德政治的創作,除了真誠之外,還要求 "藝術性的精美"。
所謂藝術性的精美,就是指不通過知識、概念、理論的媒介,而可以直接由我們的感官、知覺、感性所領略的精美。
當然,是實上藝術品的構成要完全不藉助知識概念也不容易,但至少可以說,凡藉助知識概念程度越低的,其藝術純度越高。愈要求觀眾 得先懂得多少電影知識、藝術理論才能看得懂,就愈不是理想的藝術品。
當然,電影在製作實是需要大量的知識理論來幫助的,但當製成作品,這些知識理論的痕跡,例如故事情節、畫面構圖、張力、氣氛等都 應該盡量收起來,而訴諸觀眾的直感,這種含蓄、自然,就叫藝術性的精美。
真誠與精美,是藝術品的兩大要義,我們也可以用這兩點來判定一件藝術品的好壞。
(Croce:直覺)
(Kant: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肆、電影是一種語言而不是真實人生
接著討論電影的本身,首先應弄清楚,電影是甚麼?!
傳達作者的感情與意念
就藝術電影的範圍來說,所有被作者運用的素材,都不是真實的人生,而只是一種工具或語言,它的功能就是要傳達作者希望傳達給欣賞 者的情感與意念。換句話說,只有當欣賞者領略到作者所欲傳達的情感與意念時,作者所運用的素材才有意義,否則塑材本身是沒有獨立 的地位的。
當然也可以有作品是作者別無寄託,其目的就是要作者欣賞作品本身之美,但這也就是作者的意念所在。(記錄片或作如是觀)
不同的藝術形式、不同的語言形式
電影是一種為人設計的影音語言,而不是客觀的事實,所以可以任作者自由虛構、蒙太奇、超現實等各種手法呈現,只要作者認為這樣的 設計更能正確且充分地傳達它所要傳達的感情或意念。
不必在乎電影的畫面是不是真的
只有作者的情感或意念材是唯一真實的,而他所運用的素材,都只是作者用來達意的語言,所以我們不必在乎電影所呈現的畫面是不是真 的,只該問他用這樣的情節或映像是要表達什麼。
就算一般號稱寫實電影或是紀錄片,我們也該敏感地感受到這些電影語言背後,所隱藏的作者的感情或意念,而不只是電影表面的情節。
能知道電影本身只是一種語言,而會注意去尋找語言背後的作者意旨,看電影就可以算是入門了。
(Lange:藝術符號論)




伍、電影的題材與主題
認識了電影是一種語言,接著才問要表達的內心情感意念是甚麼。如果有一個好的意念,又能運用最恰當的語言去充分表達,那就是一部 成功的作品。
主題:被選定的特殊意念;題材:被選用的語言材料。


電影作品
題材
主題

逃獄
什麼材是真正的自由與解脫
瑪麗亞的情人
愛情、婚姻生活
回家的艱難路
遠離非洲
愛情與原野風光
要找到生命的源頭活水,人生才會有意義
蜘蛛女之吻
同性戀、牢獄生活
如何解除生命的自我束縛
阿瑪迪斯
兩個音樂家的敵友關係
生命中誠實與虛偽的掙扎

題材本身是中性的,作為一件工具,它與主題並沒有必然的關係,它的好壞在於技術上能否充分傳達出作者所要傳達的主題。
主題的好壞,在於是否健康光明,好的藝術作品主題總應該是表達作者對人生的理想、愛、悲憫與關懷。即使初看來好像是對人生的批判 反省,但骨子裡仍是基於對人生的肯定。反之,主題如果是在表達對人生的失望、不平與恨,便多少是不健康的,對觀眾來說也是有害的 。
電影的真正動人處,並不在什麼特殊題材,而在主題富有意義。我們觀賞電影,也應該把重心放在主題的找尋上,對題材的欣賞,擇要配 合主題的呈現去領略它的佳妙。這才是看電影的正確態度。
(Tolstoy:藝術道德論)




陸、電影語言的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
題材是電影與言的表層結構;主題是電影語言的深層結構。
隱喻與象徵是最常被運用的手法,這也是藝術的特性所在。一方面是因為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本來就不容易說明白,不如隱在其中去讓人 體會,反而不容易失真;另一方面是這樣會讓作品更富有彈性,讓不同時空的不同欣賞者都有不同的感受;再者,也有邀欣賞者共同參與 的意思。
於是,便有兩套情節或意義脈絡分別在表層與深層結構上各自進行。我們一般看到的是表面這一層的情節,至於情節所隱喻或象徵的意思 ,則要我們順著表面情節一一去解讀它,把它尋找、解釋、詮釋出來。
所以,一件作品的含意不是由它直接灌輸給你的,也要你付出一些辛苦乃至一些創造性的詮釋或想像才能了解,就好比猜謎一樣,需要一 點敏感、一點訓練、一點經驗。其實這樂趣就在這裡,這樣若一旦讀懂了,才會更感快慰滿足。



柒、電影欣賞也是一種藝術的創作
 -- 談欣賞者與作者間的互動
看電影不是在做智力測驗,編劇導演也不是拿作品來考觀眾。電影所以要講就含蓄,基本上是由於藝術所要傳達的那一份情境境界是無法 說清楚的。因此,如果欣賞者居然懂了,這不完全是作者告訴了他,也是由於觀眾自己的敏慧和用心。所以,藝術作品的身分,不是一種 客觀的知識或資訊,而是一種溝通人心的媒介與橋樑,通過它,讓作者與欣賞者相知相惜相感動。
因此,一部作品的深層結構,雖然代表著作者的真摯情意、深刻感動及內心深處的理想和夢,但這些生命中的奧秘,作者也未必全然懂得 的。於是欣賞者便接下作者所拋過來的這支球,然後依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生命體驗,試這去對這意象做出另一角度、另一層次的理解與 解釋,甚至詮釋。這於是構成了作者、欣賞者,雙方生命的互相啟發、互相進入與各自擴大提升。這便是文藝作品最珍貴之處了。
(Dufrenne:審美經驗現象學)




捌、看電影的步驟
一、感動的發生與主題的呈現
對作品發生直接的感覺、感受、感動,是藝術欣賞的開始。如果對作品完全沒有一點感覺,那麼這作品大約與你無緣。
這種感覺是對作品的一種整體性的感覺。因為這表示你多少已經進入到作品的脈絡中,也就是多少已經進入到作者的生命中,碰觸到蘊藏 在語言脈絡中的作者意念或作品主題了。
一開始不應該(甚至不可能)對作品做出分析性的理解,而應該只是朦朧地整體性掌握,這種掌握就稱為 "有感覺"。我們必須忠於這種感覺,謹守分寸,才能確保沒有任意胡說。
掌握了這樣的感覺,也就是尋找到作品的開始。
二、對主題的詮釋
怎樣進行呢?首先我們應該品嘗一下這整體的感覺,主要是從哪些鏡頭、哪些影像、哪些對白、哪些音樂所引生?筆記這些內容,再挑出 其中最強烈、最觸動我心的部分,看他們之間有什麼共通點。
當我們能夠試用一句明確的話來說明這整體性的感覺所表示的意思時,就表示我們至少對作品主題作初一種可能的詮釋了。
三、對詮釋的檢查
接著我們將這個詮釋放回到電影裡去,看能不能一一通過。如果不能,就表示若不是我們的詮釋有問題,就是作品本身有問題。如果是前 者,就應該根據這些新注意到的語言訊息,來補充、修正我們原先的詮釋。
如果經過詳細檢查、推敲,依然調整不出一個最合宜的詮釋,可以兼顧所有的訊息,那我們就有理由認為作品有瑕疵,而對作品提出批評 的意見了。不過,即使是批評,也應該盡可能尊重作品。
如果我們建構初一個可以與作品的表層結構一一呼應的周密詮釋時,這就表示我們對這部作品的理解,以接近可信的程度了。
因為欣賞者本身也可以是一種創作,所以每種詮釋都含有欣賞者主觀的成分,通過不同的欣賞心靈,就會創作出不同的意義結構,只要能 與原作品的脈絡隱隱呼應,若然便不失為一種可能的詮釋了。
四、作品的再欣賞
之所以需要分析,只是一種輔助。一方面以驗證自己的真感覺;一方面也可以鋪排出一條理路,具體說出它好在哪裡的一種參考,以與人 分享討論。
欣賞一部電影或藝術作品,如果止於分析,還是會走入電影欣賞的歧途。因為一切的藝術欣賞,本質上都是訴諸感性而非理性分析。它的 最高目標便是要獲得最舒暢的感受、最美妙的感覺、最透澈的感悟。由感官直通生命心靈,總歸是不落言詮,因為這樣才能把握住整體、 具體的美。
所以我們必須拋開所有的分析言詮,再一次純粹地欣賞。但這次欣賞的結果自然跟第一次的懵懂感覺不同了。由於我們已經對作品作過認 真的梳理,其意義已經內化到我們心中,因此再回看時,那深層結構的意義就會隨著電影畫面的移動、情節的進行,而自然閃耀,這時意 義與我們對畫面的感覺合為一體,這種充實、豐盈的感覺,便稱為美。
(Lipps:感情移入說)




玖、嘗試寫一篇影評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