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時不可不知的關鍵問題 — 色溫

什麼是色溫?就是「色光的溫度」,如果以七彩顏色「紅橙黃綠藍靛紫」來看,紅色的色溫最低,紫色的色溫最高,七彩混色的白色色溫值居中。

一般而言,常見的色溫值如後:燭光1900˚K、燈泡2800˚K、月亮4200˚K、清晨與黃昏陽光5000˚K、閃光燈5500-6000˚K、正午的陽光5500˚K、陰雨天6500-7000˚K、日光燈7000˚K以上。

對於這些數字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就交給攝影社同學在下面的留言板回答吧。我們一般只需要知道兩件事:其一:不同光原色溫都不同,拍出的影片畫面色調也就各異;其二、色調越溫暖色溫越低,越冷峻色溫就越高。

不同的色溫光源造成影片不同的色調,影片的色調如果過於混亂,就形成很大的敗筆了。例如:拍個夕陽唯美的愛情故事,中間幾個場景忽然放個綠綠的日光燈的房間畫面,那敢情是在搞「倩女幽魂」喔?又例如:明明要拍驚悚片,卻用蠟燭加黃色燈泡當光源,那麼看來導演是有超人的功夫,想拍一部溫馨又感人的驚悚片喔!

就算在同一個時間與場所,受到環境色彩的影響,色溫還是會有不同,例如:晴天的早上十點色溫大約是5300˚K,可是在操場拍攝,因為草地都是綠的,色溫就會偏高一些些;如果在紅樓取景,因為磚是紅色的,色溫就會降低一些些了。

早年玩相機都需要考慮色溫的問題,現在的數位相機或是攝影機已經進步到不太需要注意色溫的差異了。因為現在的數位相機或攝影機,都有「自動白平衡」的功能,只要我們調整成自動修正模式(也是一般的預設值),那麼數位相機或攝影機就會自動去修正目前的光源色溫狀況,讓它大約成為5500˚K。

可是如果就是要黃黃的溫馨或是藍藍的冷峻感覺呢?通常數位相機與攝影機也提供了簡易的色溫切換功能,只要切換到黃燈泡或是日光燈管的那個圖示上就可以了。

如果有好幾個不同的場景,導演又不希望每個場景的色溫都被自動修正成5500˚K,而希望忠於原色時,那就必須要使用「手動白平衡」的功能了。方式很簡單,在原環境中找一個白色物體,或是準備一張白紙,讓鏡頭對準並且滿框(觀景窗只見得到白色),然後按下「手動白平衡」鍵數秒就行了。但是要注意白色物體上不要有影子,也要特別注意:拍下一個不同場景前,白平衡要重新修正。

還有一個更快的方式,可以馬上知道拍攝景物的色溫,那就是相信自己在觀景窗裡看到的色調,因為一般而言,看到什麼色調,拍出來的影片也就是那個色調了。要注意的是,這個時候不可以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環境色調,因為人的眼睛也有超強的自動白平衡修正功能,任何場合任何色溫都會自動向白色修正。

由於各個場景取景時的色溫不可能完全一致,影片在剪接的過程中,會造成某幾個場景的色調不統一,這時候可以透過調整該段的色調,或是用加濾鏡的方式修正。但是要強調一點,這種修正只會讓畫質越變越差,所以拍攝時千萬不要有靠剪接後製來改變色溫的想法。

色溫是拍攝時不可不知的重要事情,我們可以把它完全交給攝影機的自動功能去調整,但是如果要完全掌控整部影片的氛圍,那麼導演與攝影就要多用點功,做做功課了!

這張圖片的色溫明顯偏低,給人溫馨而懷舊的感覺





這張的色溫很冷峻,可以用在「鬼片」或是電影「無間道」系列中




這張圖在「騙肖ㄟ」,黃昏的色溫應該很溫暖,車內卻是5000˚K左右的色溫,所以一定是攝影機後方有一個正面的補光 — 用錯色溫光源的失敗補光。而且,如果不補光,應該是兩個剪影才對吧!
(「光影」是另外一個主題,後敘。)





這張也在「騙肖ㄟ」,好像是色溫大約5500˚K的自然光,但是看汽車的影子在正下方,那麼應該是中午囉,可是請看看二樓的欄杆影子……這車子不是修過就是貼上去的囉!
(「光影」是另外一個主題,後敘。)